2017时评&面试热点:严格公务员再就业是反腐良药
2017-06-01 16:37 河北人事考试网 http://he.huatu.com/ 文章来源:人民网评论
2017时评&面试热点:严格公务员再就业是反腐良药
新闻热点概述:
近日,中组部、人社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行为的意见》。《意见》规定,各级机关中原系领导班子成员的公务员以及其他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公务员,辞去公职后3年内,不得接受原任职务管辖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中介机构或其他营利性组织的聘任,个人不得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其他公务员辞去公职后2年内,不得接受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中介机构或其他营利性组织的聘任,个人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相关评论:
严格公务员再就业是反腐良药——人民网
四部门联合发文,锋指公务员辞职后再就业,这是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亡羊补牢之举。
作为职业选择,公务员当然能辞职,不论是何种原因,辞职后也必将面临再入职、再就业。但是,公务员辞职后,到之前工作相关的企业、中介机构或营利性组织任职,这现象一度广遭诟病,为何?
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长期从事某个领域的公务员,尤其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确实容易形成自己的“圈子”。圈内的话语权,并不会因为辞职就很快消散,恰恰相反,圈里的老朋友们,多半还会卖几分薄面。辞职的领导干部,一般也还吃得开。
在现实中,公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容易被某些权力部门、机关里负责具体落实的干部借用,同化,变公权力为个人筹码,私相授予,假公济私。此前中央三令五申反“圈子”,就是明证。
既然有“圈子”,就有圈内人和圈外人,有“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自己人”不仅是个身份认同,更是个权力标签。借由聘任,某些领导干部可以迅速实现公权力的兑现,这无疑增加了腐败的风险。
更有甚者,某些中介机构和营利性组织,其实就是机关部门的钱袋。据中纪委网站公布的巡视整改通报,在中央巡视组已经开展的12轮巡视中,至少有7个国务院的部门存在“红顶中介”问题。
这些“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市场的鞭子,收着企业的票子”的单位,之所以屡禁不绝,从表面看,是部门该放的权力和审批事项没放到位,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难脱钩。往深了说,是否是某些部门的领导干部刻意为之,为自己预留下的取款机和养老院?从政得靠政绩说话,有为才有位;从商还是赚钱实在,有位就有财。从机关辞职,到企业兑现,既得权,又得财,循环往复,敬畏何在?
公务员只是职业,不能将公权力任意沉淀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唯有严格公务员再就业,让公务员辞职后彻底脱离原来的圈子和权力体系,才是预防政商勾结,从严治吏的关键。
公务员辞职无须过度解读——钱江晚报
有些人似乎认为,公务员队伍应该是越稳定越好。其实不然。
在人力资源学上,人力资源流动率是考察一个企业运作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这项指标包括了人力资源离职率、新进率和净流动率等。如果一家企业人才流动率过低,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这不仅不利于公司内部竞争,而且容易造成人浮于事,不利于提高企业效率和创新发展。按照相关理论,一家企业保持5%~15%的人力资源流动率才是正常的,太少和太多都不正常。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机关单位来讲,大致也是如此。如果公务员的流动性很差,甚至一个单位的人员只进不出,同样会出现机构臃肿、效能不高等问题。试想,如果机关人员只进不出,人员流动性太差,也会造成人才上升渠道堵塞以及论资排辈等问题。人多了,“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是一回事,关键是优秀人才上不来,升迁要靠熬资历,这样机关作风、效能又怎么可能好到哪里去。
近些年来,公务员又成了人们所谓的“铁饭碗”。每年各地公务员考试,总是人山人海,挤破门槛。优秀人才不断被吸引到政府机关,这是好事。但如果多数毕业生都把考公务员当作第一选择,这也表明其他行业的吸引力不高,并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而当人们考上公务员,又多数选择“一个岗位干一辈子”,这肯定也不算正常现象。虽说在多数西方国家,公务员都是相对稳定的一种职业,但总归是有进有出,而不能是有进无出。
可以想见,不是所有考上公务员的人都喜欢这份职业,又都能够适应岗位工作,以至于把这份职业当作终身理想。不排除有些人就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在干这份工作。如果这些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人,只要他自己不走,就可以一直在机关里呆下去,这说明机关单位的择优机制和淘汰机制尚不健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也都应去追逐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不该为所谓的职业稳定而“委曲求全”。同样的,一家企业或机关单位也该不断地引进人才、选择人才、淘汰不合格人员,才能保持人才的合理流动。以目前国内公务员的辞职情况看,不仅没有多到异乎寻常的程度,反倒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如果今后公务员的辞职比例更高一些,也不必感到惊诧。
(编辑:孟园)